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成效与路径展望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创新平台。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取得亮眼成绩,仍需不断积极应对挑战,完善管理、运营等各项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已经跨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阶段。当下,需进一步发挥其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创新示范、培育市场、规范管理等功能,探索符合市场规律、适应发展需要、运转灵活高效的管理服务模式,推动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为促进社会化就业、更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产业园建设硕果累累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取得了八个方面的突出成绩。
集聚引领示范作用凸显。自2010年至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相关省市陆续建立了24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各地结合自身特点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省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全国形成竞争有序、错位发展的整体布局。截至2021年年底,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人力资源机构超过4000家,集聚了全国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中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及本土骨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48家、全国及省级诚信服务示范人力资源机构267家,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了集聚引领示范作用。
取得经济、社会、人才效益三丰收。2021年,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现全年营业收入4063亿元,税收收入107亿元,连续四年持续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3%和28.5%。苏州、宁波产业园营收超过400亿元,上海、苏州、广州、宁波产业园年税收突破10亿元,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各地产业园充分发挥促进就业扩大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作用,社会效益同步提升。2021年,国家级产业园内各类机构为1560万人次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为240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专业支持,提供就业岗位1471万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7万人。此外,国家级产业园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工作,开展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等服务。重庆产业园参加筹备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沈阳、上海、苏州、长沙、成都等产业园参与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项目,所有国家级产业园均参与了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国聘行动等,提升了行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达成目标任务和政策扶持。各产业园结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产业定位、功能布局、服务体系、运营模式、发展规划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经过持续发展,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产业园所在省市区制定出台了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和产业园发展的政策措施,除传统的房租减免、装修物业补贴、税收奖励、优秀企业奖励等政策外,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产品技术创新等方面也不断加强政策创新。上海、北京、杭州、重庆等产业园出台了人才引进和鼓励机构引才的相关政策。成都产业园创新出台产业培育政策18条,加快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长春产业园鼓励入驻企业发展“互联网+”和“专、精、深”的人力资源服务新模式、新产品。
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各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产业园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引进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公司,在项目招商、企业入驻、配套服务等方面配置专业力量。多家产业园出台了入驻机构入园管理制度、退园机制、物业管理制度、统计制度等;全面建立园区工作制度、办公会议制度、考勤管理与休假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岗位竞聘制度。
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各产业园在整合人社公共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协调市场监管、税务、银行等部门,在园区开设办事窗口,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网上服务大厅,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积极推动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北京产业园设立人才引进及工作居住证、外籍人员参保等100多项对外服务业务“一站式”服务窗口。烟台产业园依托信息平台,将工伤认定、退休审批、职称考试等十多项业务纳入系统,实现操作软件“一键整合”。各产业园还针对入驻企业需求提供产业对接、素质提升、创业孵化、投融资等专业服务。重庆产业园打造“两会一赛六平台”。海峡产业园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政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产学研对接服务等资源,形成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上海产业园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综合投融资平台。深圳产业园拟联合专业投资机构成立专项基金,为处于发展早期的人才科创企业提供资金和核心团队搭建服务。
数字化助力产业园提质增效。各产业园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搭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云平台。武汉产业园通过打造人力资源供应链平台、人力资源电子地图、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多功能共享空间,建立供需互联、数据互联、服务互联、空间互联“四位一体”的产业互联平台。深圳产业园打造湾区人才港人才综合服务云平台,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服务、国际国内人才服务及就业服务等信息和资源统一整合。各产业园构建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平台,为政府和园区内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大数据应用服务。广州产业园黄埔园区创设“黄埔人才指数”大数据系统,打造集政府、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人才为一体的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产业化智慧型服务与决策平台。石家庄产业园建设国际人才共享中心区域大数据平台,形成人才共享指数、人才竞争力指数、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等相关指数,并最终形成新兴产业结构调研报告、高端人才引进调研报告等,构建区域人才大数据智能化平台体系。
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各地依托产业园实施行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中原产业园积极开展行业培训,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知名专家学者等解读形势与政策、分享前沿思想、研判发展趋势。海峡产业园围绕产业发展、产业园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物业服务等定期展开多样化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专题辅导、外出参观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天津产业园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培训,内容包含法律法规、人力资源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行业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业务理论知识与业务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基础研究。各产业园不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基础研究,引领行业创新发展。中原、海峡产业园筹划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研究院,研发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为园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前沿的人才经济理论支撑。上海、北京产业园启动推进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标准示范区建设,协助开展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宣贯工作。多地产业园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涵盖了园区的基本情况、工作人员情况、入驻企业情况、公共配套服务、专业化服务、市场化服务、经济社会效益统计指标。
现实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也有不少问题随之出现。
载体建设与配套设施有待拓展。随着产业园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和业务功能的不断拓展,部分园区楼宇载体办公空间接近峰值,公共会议室、培训教室、路演室等共享场所供不应求。个别产业园在交通、商务等设施配套方面步伐较慢,存在停车难、入驻门槛高等问题。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个别地方对产业园建设支持指导力度不够,政府作用没有有效发挥。部分产业园缺乏有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运营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仅提供一般性服务,管理精细化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信息化品牌化服务有待提升。部分产业园在智慧园区建设、综合网络服务系统、线上交易服务平台等方面有待完善。在金融平台搭建、品牌推广、媒体宣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有的产业园在品牌建设、媒体宣传、赛会举办等方面专业能力不足。
产业水平经营效率有待提升。各国家级产业园发展水平不均衡,部分产业园在机构数量和发展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业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培育力度不够,服务功能单一,招聘、劳务派遣等传统业务较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高附加值业态较少,亟待转型升级。
打造发展新引擎
进入新阶段,面对新问题,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推进。
第一,完善园区载体设施配套建设。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园区,综合考虑园区内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服务配套和环境保障等,确保园区建设“高起点”。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更多引进实力雄厚、辐射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完善周边商务中心、超市、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营造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
第二,完善园区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引才奖励、运营补贴、活动补贴等一揽子政策和实施细则,在租金减免、入驻奖励、品牌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做优政策的同时,做强园区软环境,完善园区配套公共服务,增强运营主体的服务能力,及时兑现引才、租金、品牌推广等方面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政府和公共部门向园区企业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建设。
第三,不断加强运营管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构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服务”的运行机制。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拟定园区扶持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园区高效运转。经营性业务交由专业团队负责实施,运用市场化机制选聘职业经理人团队,负责产业园平台活动承办、品牌宣传推广、招商、运营维护及后勤物业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作创新,创新谋划工作思路、机制和方式,发挥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协会学会多方作用,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生态圈。
第四,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公共服务,整合金融、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公共服务功能,为入驻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提供专业化品牌化特色服务。主动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发现培育商机,并为入园企业提供管理顾问、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等专业特色服务和增值服务。探索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金、创新基金,推动产业资本运作。
第五,推进园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智慧园区建设,积极搭建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推动企业、人才等信息数据有机融合,以企业数据库、高端人才库和技能人才库等为依托,推动企业、人才等信息数据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完善园区统计制度,加强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探索发布人才指数和行业供需报告。
第六,加强宣传推广交流。加强宣传推广、媒体推介和对外交流,提升园区的品牌形象。通过举办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人力资源峰会、博览会、行业展会、创新大赛、论坛研讨、培训班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园区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定期开展产业园之间的参访学习、研讨交流、推优示范等多种活动,促进国家级产业园合作交流、共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促进会等相关平台的桥梁作用,加快形成良好的产业园品牌。
第七,提升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率。一是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圈。引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中的优质企业,着力引进一批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国际知名机构,发挥龙头企业“虹吸”效应,带动更多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园区,打造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二是积极培育与人力资源产业链相配套的会计、法务、保险、健康管理、科技中介等衍生服务业态,促进产业链的互补发展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三是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和领军人才,加快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四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力资源服务合作,通过新设、并购或合作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海外服务网络。
第八,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园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为稳定和扩大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撑。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就业服务,围绕制造业用工需求,提供招聘、人才寻访、劳务派遣、员工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急需必需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精准对接,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整体质量,塑造行业良好形象。
来源 | 《中国劳动保障报》